從花蓮出發,我們驅車前往新竹尖石的小米方舟,用走讀,去領略泰雅族的知識與這一片頌讚小米生命的傳統領域。
/
一踏入泰雅家園,芭翁用sbalay與 lmuhuw讓我們感受 ,我們學習泰雅歌謠是地圖是歷史。不同流域內容不同,溯及祖先智慧。
在小米方舟,我們領略不同民族傳遞知識迥異的方式
“要學會自己語言,要讀書” 芭翁芭翁 耐心提醒同學:“唯有如此,才能讓國家知道我們看事情角度不一樣”
在小米方舟,我們思考自然主權,感受泰雅家園的知識脈動與心跳。
/
當然,我們思考Gaga (泰雅族法與規範),從中帶出了很深的道理。
執行gaga= mgaga,我們從錦屏橋石雕,學到部落各自獵場界線衝突糾紛,獵場糾紛就是食物糾紛。打起來前,會做談判,老人說會做最後確定,一旦我說服不了你你也說服不了我,真正決定就是兩邊派勇士拿人頭,能拿人頭的贏了。這個叫mgaga, 尋求上天意思。
取陌生人人頭,而那個頭被看成自己人,每天餵他吃喝。
日本人進來說這野蠻,但日本人也不檢討自己武士刀下多少人頭。你吃肉,有人生命會破碎,他也不是自願,你也沒有問他。但沒有人可以避免殺戮的行為。
所以片面看mgaga 就標籤說“泰雅族野蠻”,很不公平。這樣一想,難道日本人不更野蠻。
想到世界上戰爭,根源問題是資源爭奪,根本是食物,這個食物延伸出來道理貫穿我們兩天的學習。
/
“Pgyanux gaga na trakis 讓小米再活回來” 是芭翁身體力行,持續十年的運動。
這不止串出祭儀與語言、串出神話與信仰,更串出部落團結經濟的可能。最有意思的,這個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看似徒勞的傻勁,卻是最穩健的氣候調適方法。不靠國際與國家各種減碳法令,也不靠企業良心發現,簡單的氣候調適策略,就如同老人家說,持續一直一直種小米。
/
陽光照耀下,站在十年耕作、恢復了生命活力的土地上,芭翁微笑著說:“這樣一直做,我們就更與環境在一起了”
(泰雅族)知識是一個過程,不是 what ,而是how
就如同我們課程編織知識,我們重點不那麼在知識,而是在編織
重點不是背誦研究方法或是泰雅族各種祭祀團體,而是
你怎麼去了解與知道泰雅族知識?透過什麼、誰、哪裡?它在脈絡下的意義與我們理解族群的處境,又有什麼幫助?
/
今天走之前,芭翁說在等“要走路的火”。
希望下次更多東華大學同學能夠帶著要燃燒般火熱的心,一起去領略那走路的火與游泳的小米。
最後也謝謝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 給剛剛進學校的我們信任與自主設計課程的彈性!
It was an absolutely pleasure to take students from 國立東華大學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into the Tayal millet country with the Millet Ark initiative. We wove knowledges with the walking pedagogy, in so doing assert Tayal sovereignty and reaffirm the relevance of indigenous research methodologies. We thank ⴰⵔⵔⴰⵎⴰⵜ Ărramăt for the support to make this possible.
講師:林益仁、芭翁
課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系 113-1 編織知識與走讀敘事
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兩者在實踐場域是同一件事,社工不可能離開發展與政策,而民族發展說到底也是一種助人的工作。國家視角的主權與軍備安全,對照部落文化主權與鑲嵌在生態中的韌性安全,到底應該怎麼抽絲剝繭?
很高興透過 113-1 公共管理的課程,帶民發的同學來 Sakul 部落來實際走一遍學習。謝謝 Luma'80 接納我們,帶我們走入古今的奇萊平原以及當代的部落期望與挑戰。
這次實做的思考重點: #安全 與 #主權
尤其透過Sakul部落發展在地照顧模式的實作經驗與省思
講師:王信翰 (台灣大學 太魯閣族知識研究中心 專任助理 )、黃洄 (世新大學 撒奇萊雅族知識研究中心 駐點專任助理)
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導的文化健康站政策,被寄望能深度貼合原住民族的文化經驗,並在推動邏輯上抵抗主流長照觀點。然而,檢視現行政策的實踐情況,以撒固兒部落的文化健康站為例,其工作者在經營日常運作時,常與部落長者的生活經驗產生衝突與斷裂。這些落差迫使部落工作者需要在國家與部落之間來回穿梭,透過轉譯、修補與抵抗等行動,嘗試建立符合撒固兒部落文化脈絡的在地照顧模式。本研究從文化健康站經營實踐的經驗切入,聚焦探討文化健康站是受到哪些國家的制度性串連得以實施,以及工作者產生經驗斷裂的成因為何。研究進一步分析工作者如何在制度框架中穿梭,如何跟專家知識協商,如何以文化健康站為平台,透過日常的行動重新解析與學習何謂撒固兒部落的知識與文化脈胳,讓文化照顧成為能面質國家權力和顧及部落人情義理的銜接過程。
參訪撒固兒部落的目的在於了解文化照顧的實踐現況,特別是當地工作者如何在國家政策的推行與部落文化主權的維護之間進行協商與修補,並探索其在此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因應策略。透過實地走訪,希望同學能理解部落族人如何以文化健康站為平台,實踐建構符合自身文化脈絡的照顧模式,並理解他們在轉譯國家政策時的調整與抵抗策略。此次參訪同時也了解部落的文化地景與脈絡,從文化地景的視角出發,看待長者的生活經驗如何融入並形塑照顧模式。
講師:王信翰、黃洄
課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系 113-1 公共管理
A reflection piece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on with the Sakul community can be found here:
Wasiq Silan, Bulaw Tomi, Keliw & Wang Hsin-Hang (2024).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care as a praxis of repair and security.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Security hub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