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使用文字以外的媒介,發揮創意,思考核心的議題,勇敢說出自己的故事,並練習後製與團隊技巧
教室內的知識最終是要轉化在每天的文化實際脈絡下。透過走出教室,不僅是接地不同部落文化,更是思考不同樣態的部落主權
本課程介紹公共行政基本概念、理論及方法,建立公共行政及管理基本素養。主要從三個角度介紹行政學這門學問:理論、應用與民族發展。期待協助學生了解與認識當代公共行政之發展、運作及實務之際,透過共創學習方法,培養獨立思考、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轉譯能力、以及跨文化跨領域的能力。課程主題內容包括公職考試共備、引導討論實作、實用學術生活相關的技能分享、podcast播客節目實作。
這是一門關於世界原住民族的入門課,提供對全球原住民族議題和族群的綜合理解。透過豐富的學術內容、討論和實作活動,讓同學了解世界原住民族重要的議題,以及跟我們自身的關係。這門課的目標是培養同學的好奇心,提升分析能力,並使同學們熟悉全球原住民議題與不同族群。同時,這門課希望能讓學生更加自在地參與國際論壇,如聯合國原住民族議題常設論壇 (the United Nations Permanent Forum on Indigenous Issues)。
民族問題可能是造成當今世界各種衝突的主要原因。民族與民族/國族主義,又經常與族群、國家、領土,纏繞交錯,構成複雜的政治、歷史、文化與經濟問題。民族究竟因何而起?有什麼特徵或共同處?不同地方的民族主義有何主要的差異、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些都是深刻而複雜的問題,需要從世界的、具有歷史縱深的廣泛架構與脈絡談起。民族研究的相關理論源遠流長,龐大而複雜,政治光譜從保守反動到自由基進,反應不同政治與社會脈絡下的理論建構,當中也不乏學術界公認的經典之作。以下是這門課希望達成的一些目標,也希望各位同學嚴肅看待:
1.介紹不同門派的民族理論
2.認識並能批判保守主流的民族觀點與爭議
3.由西方理論反思台灣的民族、民族主義、差異政治
4.培養進步的世界觀、寬闊的視野、並能關心國際政治
In this course, you will realize decolonial Indigenous perspectives by critically reflecting on the socio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 state. This class will give particular focus to Indigenous research methodologies and questions of health and wellbeing. This course facilitates you to actively engage with the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faced by the everyday lives of Indigenous peoples, their struggle with 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 Apart from standard lectures, you are expected to take the initiative in the class. For example, you should develop your thinking through active discussions and journaling, participate in weekly exercises, and carry out the final podcasting assignment.
Invited speakers | 教學上課邀請講者一覽
2024.03.25 導引大洋洲路徑:以薩摩亞與排灣族刺青文化為例 (Navigating the Oceanic Path: A Case Study of Samoan Tatau and Paiwan Vecik) 。
本場講座邀請原民院(族文系)校友Suliljaw Lusausatj葉一飛就大洋洲薩摩亞與台灣排灣族的刺青文化進行分享。
講座首先領受原住民祖先對這份研究的引領,接著透過「群島之洋(Our Sea of Islands)」、「大洋洲(Oceania)」以及「原住民外交(Indigenous diplomacy)」的視野與途徑,引以薩摩亞以及排灣族刺青為對話主軸,輔以本人之生命里程碑,闡述大洋洲原住民族交織的路徑、身體經驗以及互動策略。
講者葉一飛 (Suliljaw Lusausatj),澳洲國立大學亞洲與太平洋學院博士,現職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Indigenous #diplomacy #oceania #Samoa #Paiwan #Taiwan (海報製作:林映嫻)
2024.05.13 原住民族法律人在海外的研究取徑
講座由阿美族的Nikal 芸璞(負笈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PhD in Law 就讀中),分享她從自身原住民的身分位置出發,並由法律學的領域進入學術,在北美地區踏進原住民族研究、臺灣學的圈子,並因緣際會跨域至博物學並成為一位策展人的歷練,過程中如何打磨自己、在海外出走、尋覓取徑,並逐漸拾回自我與族群文化的對話空間的故事。
Nikal 多次參與聯合國原住民族議題常設論壇(UNPFII)並以原住民族自決權、文化權等法律實踐為最關懷議題;法律之外,她多次獲得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包含新詩、小說首獎。
#law #Amis/Pangcah #research #career #indigeneity #academia #motherhood (海報製作:林映嫻)
2024.05.14 從治理失靈到失靈治理:以台灣應對新冠疫情之成功為例 (From Governance Failure to Failure Governance. Taiwan's success in dealing with the Covid-19 pandemic) 。
講者:Benjamin Klasche Ph.D.(Lecturer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Tallinn University)
這次演講將通過關係思維不僅應用於「分析/描述性」問題,還應用於「規範/指導性」問題的層面,介紹政策制定和治理中的「關係轉向」(relational turn)。 當治理中所謂「棘手問題」(wicked problems)日益增加--例如氣候變化、COVID-19類型的大流行病、全球經濟衰退和難民危機等--我們更迫切需的要關係轉向。我們主張需要從關係的角度重新思考治理作為一個「過程」(process),以激發解決這些棘手問題的潛力--我們需要不只要按照常規、專注於治理的具體工具或資源,正好相反,我們必須跳脫常理去質疑治理是否在一開始就應該被當作是工具和資源。而這也是帶領我們從治理失靈到成失靈治理的關鍵。基於此,台灣可以被視為成功關係性治理的案例;綜於各種面向,我們也可以說台灣是全國性失靈治理之代表。
#polsci #governance #failure #wickedproblem #relational #covid19 (海報製作:林映嫻)
2024.05.28 台灣需要一種「野性法理學」 Wild Jurisprudence
講者:林益仁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知名的環境哲學家Holmes Rolston III的成名作「哲學野了」(Philosophy Gone Wild)開啟了我們對於自然與「野性」(wilderness)的思考與重視。在這本書中,Rolston無疑地是針對過度地以人為中心的思考提出批判,並且重新審思人與自然的合適關係。其實,Rolston並非獨排眾議,他是在那個年代參與在「深層生態學」(deep ecology)建構的其中一份子,深層生態學者提倡一種「像山一樣地思考」(Thinking Like a Mountain)的主張,認為自然存有一種內在的價值,並非由人類所賦予,「像山一樣地思考」是由美國的野生動物保育學者Aldo Leopold所提出,這樣的思考並非是指山的思考。其實,也是人在思考。不同的是,人開始思考如何不要從以人為本位的方式來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樣的思考針對啟蒙時代的人文主義提出嚴格的批判。
法理學,屬於法律與哲學研究的範疇,我並非這個領域的專家。我的訓練背景是生態學,在這個演講中我將從生態人文的角度切入討論為何我們在台灣需要一種具有深層生態觀點的法律思維。在這個演講中,我將分為幾個部分來闡述以上的觀點。第一、何為「野性法理學」?第二、以司馬庫斯的櫸木事件為例; 第三、此事件中的生態法理爭論; 第四、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中的法理依據; 第五、結論:原住民的生態眼光。我的結論將提出原住民的傳統生態知識蘊藏了一種深層的生態眼光,幫助我們建立在人與自然互動中不同且合適的應對關係,而這種眼光將有助我們重新去審思「野保法」、「森林法」與「國家公園法」等跟自然保育有關的法令與其落實的機制。」(林益仁臉書)
#ecology #tayal #wild #jurisprudence #NationalPark #care (海報製作:林映嫻)
2024.10.29 從我國諮商同意實務案例看原住民族及部落所面臨之困境
講者:林育萱 (法律扶助基金會原住民族法律扶助中心律師)
本場次講座將由原住民族土地的歷史及流變談起,經由土地與人及文化的連結到原住民族諮商同意權的內涵,並藉由亞泥新城山礦場案及卡大地布知本光電案等案例分享,一起看看原住民族及部落在面對外來開發案時的處境及面臨的難題。
#ecology #tayal #wild #jurisprudence #NationalPark (海報製作:林芳妤)
2024.12.31 從原民會組織法修正,看我國民族別自治發展
講者:陳叔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釐清定位,邁向自治──邀您一同探討原住民族未來之路!
你知道原住民族委員會其實不是自治團體嗎?
你了解「民族代表」的真正意涵嗎?
在本學期政治學最後一堂課,從時事看清政策後面的真相,重新思考自治!
**關鍵議題搶先看**
歷史上的族別是什麼?
民族別行政為何缺乏自主?
誰才是真正的民族代表?
《原住民族委員會組織法》該如何改變?
**立即加入討論,探索原住民族自治的核心!** 了解現行行政體系的挑戰與未來改革的可能: 從族別的歷史淵源、行政制度的限制,到真正的民族代表性與組織法改革,一同思考如何讓自治從理念走向實現。
#law #Indigenous #administration #tribes #membership # #politics (海報製作:林芳妤)